在封建時期,權力對于皇帝的重要性超越一切,即便是在死后也依舊想高人一等。
于是在臨死前,他們會選一堆人陪葬,有時候甚至是他曾經最疼愛的人也逃不過。
那麼,這些被活葬的人究竟能夠在墓中活多久呢?
活人殉葬最早可以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時期。
原始社會對于死亡抱有極大的崇拜和畏懼。他們認為,人死后靈魂會離開肉體,前往一個神秘的來世。
所以他們在墓葬時會精心準備許多生前所喜好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日用品,以及金銀財寶,認為這些東西可以讓自己在死后世界依然安享榮華富貴。
而既然有了那麼多物品,就必然要有人伺候,所以奴隸作為服務者也會被一起殉葬。在統治者看來,這是理所應當的事,可以彰顯自己的權勢。
在奴隸制社會里,奴隸的生命地位極低,常常被視為家畜一般的存在。
統治者可以隨意打罵甚至殺死奴隸,沒有任何道德顧忌,這種「人命不值錢」的思想使他們可以輕易地剝奪其他人的生命。
殉葬活動中的受害者完全沒有任何選擇余地或反抗可能,只能順從地接受自己成為祭品的命運。
根據《詩經·黃鳥》記載,秦穆公死后,他的三位大夫和174個奴隸被殘忍殺害,投入陵墓進行殉葬。
吳王闔閭之女投江自盡,闔閭為表達哀思,竟在街市上抓捕無辜百姓,將他們活埋于女兒墓中。
秦朝時,秦始皇廢除了殉葬的落后習俗,改為使用兵馬俑等陶俑作為陪葬品,可見是進步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