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夏朝在考古學視域下的存續脈絡已經基本被理清,根據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2022年出版的正式報告顯示:位于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正是夏朝中晚期都邑。
根據考古學對同一族群文化遺存溯源的研究顯示: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是在河南龍山文化(也叫王灣三期文化)基礎上,綜合了豫東造律台文化、山東岳石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以及部分良渚文化因素而形成的。
其中:河南龍山文化是二里頭文化的主要來源之一,它以崇山為界,進一步區分為王灣類型(洛陽王灣遺址為代表)和煤山類型(王城崗遺址為代表),在早期時,兩大類型內部古城林立,軍事對抗特征明顯,但以煤山類型實力占優。
晚期時,統合成為強大的河南龍山文化族群,并向豫南、鄂北及鄂西擴張,摧毀了三苗族群的文化遺存—石家河文化。
如果我們按照時間線把考古發現的文化變遷與史書記載的夏朝史跡進行粗略比對,會發現:
《史記》所記載的「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對應的正是二里頭文化形成之前,以崇山為界的河南豫西地區古國林立、互不統屬的文化格局,而《墨子》記載的「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又和河南龍山文化對湖北石家河文化的大規模征伐形成了對應。
此外,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曾出土了東周時期帶有「陽城」戳記的陶器,從側面佐證了「禹居陽城,今潁川陽城是也」的歷史記載。
在此基礎上,如果我們把考古學文化面貌對周邊的影響力作為判定標準,那麼所謂的夏朝其實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河南龍山文化至二里頭文化一期(包括過渡期的新砦文化),這一時期并沒有一種考古學文化形成統攝一地輻射四方的影響力,換言之,這一時期的夏政權充其量只能叫「夏國」或者「夏后氏酋邦」。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