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是一員大器晚成的猛將,四十歲才在唐朝與吐蕃的戰爭中嶄露頭角。此后,吐蕃戰場就成了哥舒翰的功名地,哥舒翰的官位也因此節節高升,最后進位開府儀同三司,再進封西平郡王,隨后又拜太子太保,加實封三百戶,兼御史大夫。到此,哥舒翰的功名可謂震鑠當朝。因此,西鄙人單獨為他寫下了著名的詩句「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來夸贊哥舒翰在吐蕃戰場的顯赫功勛。正所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抑或是「疾風知勁草,國難顯忠臣」。正是對比哥舒翰受到大唐王朝的隆厚優待,也最終讓世人撇開哥舒翰的功勛直接看清哥舒翰的本來面目。
安史之亂爆發后,哥舒翰接任高仙芝與封常清防守潼關的職責,帶兵阻擋安祿山叛軍。
最后,由于唐玄宗的頻繁催戰,哥舒翰無奈地奉命出關迎戰。結果倒是不出哥舒翰的預料,唐軍一戰便被叛軍擊敗,哥舒翰本人也被降將挾持投敵。被俘虜后,威震吐蕃的大將軍哥舒翰竟然跪服在自己昔日極其鄙視的安祿山的腳下哀求饒命,并親自為安祿山寫信招降其他抵抗的唐將。對比同時代官爵遠遠不如哥舒翰的顏杲(gao)卿被俘后的慷慨殉節,哥舒翰這一行為無疑可以與明末的洪承疇相提并論。洪承疇對不起崇禎帝對他的器重,哥舒翰同樣也對不起唐玄宗對他的重用和封賜的高官厚祿。
依照當時情況來看,假如哥舒翰能堅守潼關不出,安史之亂雖不能迅速撲滅,但是肯定不會持續八年之久。雖然安祿山在初期趁著唐軍反映不及迅速推進到洛陽,但是自從封常清和高仙芝封死了潼關那一刻起,不能前進一步的安祿山就陷入了僵局。
戰爭打的就是人力與財力,安祿山再能打也得需要根據地范陽、平盧提供兵源補充與糧秣。
恰好,此時安祿山的軍隊已經陷入后勤被斷,老巢被抄,前進不得的窘境。大唐內地雖然四十年不受兵災,但是經過最初的慌張,唐朝廟堂以及各地暫時投降或未降的官民經過了最初的慌張還是冷靜了下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