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宣布斬首示眾的時候將時間是「午時三刻」,但是對于現代人來說,很少有人知道「午時三刻」換算過來到底是幾點。
那麼古時候的處刑的「午時三刻」指的到底是幾點呢?又為什麼非要在「午時三刻」這個時間點將犯人斬首呢?其實這之中蘊含的都是我們的傳統文化!
在揭曉「午時三刻」具體是幾點之前,我們要先了解古時候沒有準確的鐘表,人們是如何知道當下是什麼時間的。
答案很簡單,就是看太陽的位置。
古時候人們就已經發現,隨著一天中所處時間不同,太陽在天上的位置也有著差別,因此就逐漸觀察出了規律,然后用「十二天干」來劃分時間段。
我們現在知道一天分為二十四個小時,因此將古時候的十二個時辰對應過來,也就是每一個時辰等于兩個小時。
但是古人也發現了這樣劃分未免過于籠統,于是就逐漸產生了更加詳細的時刻劃分。
聰明的古人將一個時辰分為了「初」和「正」兩個段落,每一個段落各代表相當于現在的一個小時。
拿一天開頭的子時來舉例子,
子時代表的是晚上23點到次日凌晨1點這段時間,因此「子時初」說白了就是晚上十一點,而「子時正」就是晚上零點。但是古人仍舊覺得這樣劃分不夠精準,畢竟人也不能只按照準點做事情吧?于是更加詳細的時刻法就產生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