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人們賦予十二種動物各自的屬性,再將其通過出生時間附加到自己身上,民間也有許多關于生肖的俗語和傳說。其中「男怕屬雞,女怕屬羊」較為出名,那麼這句話的具體意思到底是什麼,又是否真實合理呢?
自遠古時期起,我們的祖先就依靠動物來維持生活,除了它們的肉能提供營養外,它們的皮毛也讓遠古人類得以驅寒保暖,因此人們對動物總是抱著崇敬的態度,這也是生肖文化的最初起源。
生肖文化在我國歷史悠久,據相關材料可知,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初步建立起了生肖文化體系。
人們將十二種動物,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與中國的十二地支相連,根據人的出生年份來賦予每個人各自的生肖。
古人大多迷信,不僅信鬼神,還將迷信延申到了生肖上,并在民間廣為流傳。
人們漸漸接受了生肖文化,例如其中的屬相相生相克,以及生肖所反映出的個人命運,姻緣和財運等等。直至今日,仍然有許多人相信這一套說法。
為了使生肖文化更有說服力,人們還為每種屬性編造了獨特的傳說,十二種動物也在此過程中被人們賦予了一些人類的特性。例如,牛勤懇踏實,在生肖排名比賽里本能取得第一,但卻被狡猾的老鼠搭了順風車,只能位居第二。
在現代,生肖成為了一種娛樂文化,人們還用生肖來記載年份,各種文創產品也順應市場應運而生,例如春節期間的生肖郵票或是電影院里的生肖大電影。
在生肖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民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俗語,其中一句「男怕屬雞,女怕屬羊」尤為知名。
民間的俗語也是在一定的生活經驗積累出來的。「男怕屬雞」,字面意思就是男性害怕自己是雞的屬相。要了解這背后的道理,首先要對雞這個屬性有一定的理解。
《韓詩外傳》中描寫了雞的五個特點,「頭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見敵敢干,勇也;見食相呼,義也;守夜不失時,信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