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在做了八年皇帝之后,將廬陵王李顯從房州秘密接回到洛陽。
九月,李顯重新被立為太子。
這一轉折意味著什麼?是武后眷戀遠在僻壤的親生骨肉嗎?十五年前,武則天廢了中宗,將他幽閉于房州,李顯「備嘗艱危,…每聞救使至,輒惶恐欲自盡。」
現在卻又將他接回來重新立為皇太子,這不是簡單地以「母子之情」所能夠解釋得了的,也不是什麼「事久而天理定,事過而善心生。」
做為一個為權力而追逐一生的成熟的政治家,她這樣做,是有著深刻的政治上的原因。
武則天「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按理說應該建立武氏政權。
當時「立武氏七廟于神都,追尊神皇父贈太尉太原王士護為孝明皇帝,兄子文昌左相承嗣為魏王,天官尚書三思為梁王,堂侄懿宗等十二人為郡王」,都已屬于改朝換代后建立武氏新政權的措施。
然而讓誰來充當自己的皇位繼承人,武則天卻一直拿不定主意。
當時,在朝廷中主要存在著三派政治勢力,即以武承嗣、武三思為代表的諸武勢力,以宰相狄仁杰為代表的外朝擁唐勢力以及以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為代表的男寵內朝勢力。
這三派政治勢力圍繞著皇位繼承權問題展開了斗爭,武承嗣、武三思是武則天的內侄,他們在武則天篡唐稱帝的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隨后又執掌朝政,權寵極盛。
因此,當武周政權建立之后,「承嗣自為次當為皇儲,令鳳閣舍人張嘉福諷諭百姓抗表陳請」,結果碰了一個大釘子。
古人迷信,認為人死后要變成鬼,鬼還得有人祭祀,讓鬼吃血腰的東西,叫做「血食」,否則鬼餓起肚子來也不好受。
但古人還認為,只有親兒子、親孫子的祭祀,鬼才能享用。
例如武則天,讓自己的親兒子繼承做皇帝,那她就能以先妣的身份,名正言順地進李家的太廟享用血食。
但是,如果讓武家的內侄繼承做皇帝,那麼武則天作為皇帝的姑媽可進不了武家的太廟,她在死后就有不得血食做戰鬼的危險。
武則天雖然有勇氣做女皇帝,可仍然不得不考慮身后能否血食這類大問題。
正因為她考慮過這個問題,所以在革唐為周時,將皇帝李旦降為「皇明」,「徙居東宮,其具儀一比皇太子」。皇用「具儀一比皇太子」,說明皇用并不等于皇太子,不能算是正式的皇位繼承人,但在名號上仍安了這個有繼承含義的「即」字,而且住進只有皇太子才能住的東宮,這又說明還多少保有候補皇太子的資格。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