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契丹」這個名字,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會想到《天龍八部》中的蕭峰。傳聞契丹族人各個驍勇善戰,人高馬大,善于騎射,在十一二世紀的世界歷史上均具有較大影響力。就連世界上不少國家,當時也用「契丹」來作為中國的代名詞。
更有傳聞稱,當年哥倫布周游世界,主要的目的之一就為尋找傳聞中的契丹人。
但這樣一個在世界上有著廣泛傳聞的民族,也在後來消失不見,在中國今天的眾多民族中也沒有契丹族的身影,仿佛這個盛極一時的民族政權一夜之間消亡一樣。
那麼當年契丹族到底經歷了什麼?如今中國還是否有契丹族的后裔呢?
提到宋朝和契丹族,著名的澶淵之盟就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在遼圣宗和蕭太后的政權管理下,變得日益強大。
澶淵之盟
與其他朝代不同,宋朝崇尚文治,因此武將地位并不高,這樣導致宋朝軍隊未能得到長足發展。而契丹族作為一個草原游牧民族,在草原上稱霸一時,不僅僅是宋朝,就連在東北一帶活動的女真部落也非常忌憚契丹族。
公元1004年秋天,遼國發兵準備進攻宋朝。這些善于騎射的草原漢子,最開始壓根沒把宋朝人放在眼里,認為宋朝人根本不善于打仗。
可有時候事情就是這麼巧妙,遼國名將蕭撻凜在蕭太后的屬意下率兵出征,可英雄還沒等到施展才華,就在澶州城下被宋朝一名士兵用八牛弩射一擊致命。
蕭撻凜劇照
蕭撻凜當時沒有死,被戰士們送回后方救治,但到晚上人就不行了,直接一命嗚呼。這件事讓遼兵大失方寸,一改往日對宋兵的看法,甚至在軍隊里傳言宋軍強兵強弩,遼軍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
行兵打仗就是如此,比起戰術和兵力,軍心才是最重要的。蕭撻凜的死無疑讓遼兵軍心渙散,再也沒有當初發兵時的氣勢凌然。結果可想而知,遼兵經歷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失敗。
其實這個時候宋兵一鼓作氣,或許能夠改變以往被遼國欺負的局面,可宋真宗竟然做出了一個令后世想不明白的決定,那就是立刻派遣使者言和,并且宋還要每年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