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之所以要分嫡子和庶子,主要是因為繼承權的問題。
按照古代的宗法繼承制,嫡子確實享有優先繼承權。在皇宮里面,皇帝的嫡長子在正常情況下,可以直接繼承皇位。在一般的王侯之家,嫡長子享有優先繼承爵位的資格。而在一般的百姓家,嫡長子也確實有優先繼承大部分財產的資格。
但這并不意味著,古代的嫡子,就一定比庶子更尊貴!
至于說像現代很多小說或者電視劇里面,提到的‘嫡庶神教’,什麼庶子見到嫡子之后,得給嫡子磕頭……這純粹是胡說八道。
而且,所謂的‘嫡長子繼承制’,其實也只是最完美的狀態下的一種繼承模型。放到實際生活當中,真正由嫡長子完全繼承家業的情況,其實反倒沒那麼多。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古代的皇位繼承。
請問,從秦朝到清朝,有多少個皇帝,是以嫡長子身份成為太子,然后可以順位繼承皇位的?如果真嚴格算數量的話,恐怕最多也就只有十分之一左右!
那麼,古代的嫡子和庶子之間,真實差距到底有多大呢?為什麼古人非要搞這種特殊的等級制度?同樣都是自己兒子,為啥就不能一碗水端平呢?
想要說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得先搞清楚:宗法繼承制到底是怎麼來的?
宗法制最初開始出現,其實是伴隨著剩余財產一起出現的。這事比較好理解,畢竟當我們的老祖宗還在母系社會階段的時候,一個人去世之后,也留不下什麼財產。
沒有財產,自然也就沒有繼承財產這個矛盾。
而且,在母系社會階段,因為當時大家的婚姻制度比較混亂。很多孩子長大之后,只認母親不認父親。
在這種情況,自然就沒有所謂的嫡子和庶子的分別。在那個時代,所有的子女地位其實都是平等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